查看原文
其他

面向智能传播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性比较研究(简明版)

吴炜华、张守信 现代出版 2023-03-28

新兴数字技术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加速迭代,推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容和提速,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和行业诉求的更新迭代。面对变化,我们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向何在?

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我们的刊物官微尝试将12000字的原文,压缩凝练到1400字,以飨读者。如您想阅览全文,不妨在文后试试识别小程序二维码。

本文通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将基于技术性文献(已有研究成果)析出的人才培养关键变量与50个行业岗位需求样本进行定量赋值与定性比较,深入分析内化其间的产业要素,并测量行业需求程度的深浅,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接轨,同时通过QCA分析程序在因果逻辑运算基础上给出的变量优化组合,以一种学界与业界流动性的实验力场探寻契合中国本土当下性和变革性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参照路径(见图1),以避免盲目转向、技术恐慌和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研究获得以下发现:


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出版业更强调人才的技能养成。在向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业界实践中,传统出版业在重视人才对专业素质同时,更加强调人才创作工具的运用能力,同时在定位与经营转型过程中,强化了传统出版业对人才数字化创作工具运用能力的诉求。


新兴数字出版人才交互编创能力的诉求突出。社群运营、数字音乐出版、网络游戏、互娱产品等新兴数字出版岗位特别强调人才交互编创能力。交互编创虽然突出强调人才对数字出版产品形式的创新能力,但着力点依然围绕文化与热点内容的创意性挖掘、创新性书写和创造性编创这一需求核心,从对众多的优质交互编创产品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其对相关人才能力要求的总体指向:第一是把握数字出版传播规律,第二是具备强化内容优势、知识性和可阅读性的编创素养,第三是能够基于交互形式优化信息服务。


传统与数字出版动态协同中更注重人才。在出版业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的引领下,如何经由“产品生产”向“服务供给”的全新理念、模式和流程转向,如何建构“规划”对细分出版领域“教育出版—教育服务商”“专业出版—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商”“大众出版—综合文化服务商”“音像电子出版—全媒体产品服务商”的全新定位,如何开展基于大数据战略的智能策划、自动生产、协同编辑、个性订单、精准发行等智慧服务,“跨界协同”能力为未来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动向提供了基准参照。



我们还有以下一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未来高校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统筹兼顾,面向智能传播、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特征,强化人才对全产业链要素的认知、识别和融合运用;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定位切实与行业需求吻合,课程设置瞄准精、专、深、用,把握“专业传统”与“新技术”的平衡尺度,深耕技能养成、交互编创和跨界协同。


我们反对“本领恐慌”与“技术盲从”的转型路径,但这并非否定技术本身,未来内容依托技术发展,数字出版教育应当基于一种对技术的理性认知而完成人才的技能养成。新的媒介环境要求新型数字出版人才拥有完善的数字制作、新媒体设计、程序设计、视觉可视化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技能素养。


知识服务作为当前转型的关键领域,产业分工被打破、主体角色对立被消解,不同要素作为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呈现出彼此的跨界协同和融合出版态势。在这样一种趋势下,行业对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提升跨界协同能力的迫切需求,融合生产、信息整合、人机对话、虚拟现实内容编辑、跨媒体从业技能、跨媒体运营管理能力被反复提及。


交互编创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品设计中必须考量的基本要素。通过把握浅阅读、二级传播等传播规律,突破线性的编辑套路与书写模式,融入非线性理念、跨媒介叙事理念、社交型理念,有效进行情绪调度、拨动用户的情绪线,开拓更为丰富的数字内容阅读路径。“新媒体交互编创”已经成为一个发散、有机重组的开放性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其对数字出版理念的创新、学科知识的创新与教学生态的创新正预示着未来编辑出版学的发展方向。



相关阅读 ●




● 廖祥忠 | 弘道崇德 守正创新 全方位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 聂震宁 |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


▍ 作者 吴炜华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守信

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


▍ 课题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基于中国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传媒人才体系构建研究”(19JJD860001);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19ZDA327)


 载《现代出版》2020年第2期


  欢迎个人转载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现代出版》杂志社
国内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80-431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Q7500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033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979/G2
| 合作数据库
| 声明  
 我刊未授权任何个人、单位代理稿件业务,投稿请通过电子邮箱xiandaichuban@163.com
● 我刊无独立官网,望作者及读者周知,谨防受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